线上配资股票平台
期权的杠杆 浙江金华11个最美中国传统村落,藏着婺州秀丽繁华遗风
浙江期权的杠杆,金华。
建制已有2200多年,古属越国地,秦入会稽郡,因其“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”得名,自三国吴元宝鼎元年(266年)始设东阳郡建制以来,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,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金华市素有“历史文化之邦、名人荟萃之地、文风鼎盛之城、山清水秀之乡”的美誉。
一起来看金华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部11个最美古村落,你去过几个?
1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
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。西依潜溪,东临航慈溪,一个550多年历史,至今古色古香的“蝴蝶型”村落。
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“蝴蝶形”小山坡下,从而得名为山头下村。这里为“一代词宗”、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。先祖沈约曾出任东阳郡太守,建造婺州八咏楼,写下《登元畅楼》八首诗,盛极一时,后人就把元畅楼改名八咏楼,成为金华大地上的历史名楼。
明景泰七年,沈约三十一世孙沈永进三兄弟,据传经神仙指点后,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。如今村落的沈氏宗祠保存完善,创建于嘉庆年间,距今210余年,有“寝室三楹正厅三楹”,另加门楼。
整个山下头古村落,历史风貌保护较好,大部分为明清年代建筑。现有重点文保建筑28栋,一般文保建筑50多栋。整个古村落核心区面积2.69公顷,可谓是婺州大地一部原汁原味的历史古民居实物教科书。
古村落的街道巷弄与建筑布局地形,“开”字型徐徐展开,又像是一直翩翩起舞的蝴蝶,与村落背后的“蝴蝶形”小山坡正好对应,静静相处。
整个村落格局暗合五行八卦”。村东西两侧,各有一条溪自北向南流过,东侧为慈航溪,西侧为潜溪。历史上还有典塘、横塘、湾塘、安塘、柑塘、思姑塘、经塘、破塘八口塘包围村庄,与“开”字形的道路和东西两条溪水形成一个“八卦图”。
而五行对应的是,古村落里至今保持着的五门原貌街巷格局。五道村门,连接五道街巷,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。
村子里所有的街道巷弄,一律铺设着鹅卵石,并且利用高低的差距设置台阶,路边设置排水沟渠,一环一扣,衔接非常紧密,即使梅雨时节,也丝毫不会产生水漫金山的景象。
村落三益堂较有看点。始建于清代,正门砌基,青砖叠墙,青石门框下雕有如意元宝的图案,门上的横匾:积厚流光,依稀可见。堂前有两个天井,寓意是双阳永照,彩光非常明亮。厅堂及厢房上的牛腿、楼樑雕刻都非常精美。
在山头下村里行走,那些铺满青苔的鹅卵石路之上,处处可见错落有致、古风依昔的老房子,异常美好。
2 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管头村
又叫乌石村,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,一个用2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黑色玄武岩砌成建成的村庄。
之所以叫乌石村,是因为村里很多的老房子都是用黑色的火山石堆砌而成的,非常有特色。古街上下十三座三合院,墙体都是乌石砌筑的。
村落建于明朝洪武年间,从东阳横店迁移至此,已有640多年历史。全村以厉姓为主,最出名的当属二代先祖厉季明,被明朝永乐皇帝封为“平阳总镇”,即平阳都督一职,是管头村历代先祖中官位最显赫的人物之一。
乌石村居于高山之上,海拔566米,与新昌、天台接壤,因此也被誉为“云中村落”。村民们世世代代,相伴乌石建筑们,居住于此繁衍生息,这里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乌石古村落之一,是江南不可多得的景观。
整个村庄形如“燕窝”,四周梯田层层,群山连绵。乌石村,也属于保存完整的以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建造的村庄,保留着返璞归真的质朴之美。
整个村落,都是乌石铺成的路,乌石砌成的墙,别有一种岁月的沧桑。这儿没有特别精美的豪宅,都是寻常百姓家,乌石造就、明清传承而来的优雅四合院,至今别有韵味。
古村内有厉氏宗祠,又名龙湾堂,是始祖厉季明出资建造的,是古时族长办事的地方。走进大门前厅挂有“龙湾堂”牌匾,及“刺史第”“开国候”等牌匾,彰显着厉氏历代祖先的丰功伟业。
3 金华市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
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。四周青山环抱,碧绿襟溪穿村,一个优雅沐浴着时光变迁的古朴村落。
“梓誉”之名,取自桑梓誉重一词,饱含着浓浓的乡情,承载了蔡氏先祖的清誉。村民的先祖蔡渊是宋代理学名家蔡元定之子。1197年,他因避祸带着儿子蔡浩居住在梓誉溪口,才有了现在的梓誉村。
据传,始祖号称西山先生的蔡元定与朱熹有过一段很深的渊源。至今梓誉村的后人依然保持着尊儒重文的好风气。
村落在沿山岙夹长地带,襟溪自西向东重重曲曲,穿村而过,溪流止诸多石桥把错落有致的古代民居紧连在一起,显得古朴典雅,整洁明快。
村里古建筑遗存丰富,三合院、四合院、二进式四合院一共有13间,古桥10座,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,其中蔡氏宗祠、钟英堂、下厅民居、翔和堂、永言桥等都是代表建筑。
村内蔡氏宗祠199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始建于1420年前,1529年遭寇焚,明万历壬辰(1552)年才再次落成。蔡氏宗祠古朴大气,由牌坊式门楼、前厅、穿堂、后厅等建筑组成。门楼为青砖砌筑,房屋采用抬梁式结构,雕饰高雅,华而不俗。朱熹题写的"理学名宗"匾额被高挂在祠堂中央。彰显着这是一个有着深厚理学文化底蕴的古村落。
村内钟英堂的古宅建于清乾隆年间,是当时的恩进士蔡亨洪所建。历经百年风雨,依然保存完好。三开间的厅堂,宽敞整洁。左右两边是厢房,厅堂的前面是一个天井,两边有高高的马头墙。天井边上为长条的青石板铺砌,中间以鹅卵石铺面,别具一格。
4 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
嵩溪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。位于广阔平坦的谷地中,从鸡冠岩的嵩溪流出两条小溪从村庄蜿蜒而过,因此命名为“嵩溪村”。村落里溪水澄碧,小桥林立,风景秀美,民风淳朴。
这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,村庄内有1560间古建筑、970余户居民、2800余人口,实实在在一座藏在深山的世外桃源,名闻遐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村落。
以溪冠名的溪畔村落很多,但有着明暗相交溪流的村子却几乎未曾见过。村落小道中行走,旧时石砌古宅一侧,沉于路下,溪流穿过屋下的石拱桥洞,潺潺流动。将普通村居前的沟渠,转化为宽大的暗溪,嵩溪历代村民的创造力尤其惊人。
溪上建桥,桥上筑屋,从上游至下游,历数据说有七百多米的暗溪桥梁。整个村落居于明溪一侧,暗溪之上,明暗清溪缠绕,石板古屋交错,连贯成最优雅舒适的一体。
当地以石灰为盛,据说自宋代起便已有古人开采。上千年的古村采石时光,在清末民国期间抵达鼎盛。各地客商纷至沓来,千担货物进,万担石灰出。沉淀下来的,是那富饶的时光痕迹。留下如今铺绕全村的宽敞石板路,随处可见的古老大宅,如今风采依然。
嵩溪古村落里宗祠林立,徐氏、邵氏等宗族祠堂,寄托着后辈对祖辈的虔诚敬仰。村落中偌大广场一侧,有修缮一新的四教堂。四教两字,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。子以四教,“文、行、忠、信”。民众对教育重视的程度,可见一斑。处处闲适之风,丝毫不忘文教本色。
自古以来重教之风,让嵩溪满地文风兴盛。清初便有嵩溪诗社,而后书画、诗文知名者代出不穷。如今古村新兴,行走在整齐一致砌筑的石墙巷弄里,不时就遇见写生基地、咖啡馆、创意社等,别有一番风光。
5 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
新光古村俗称廿五都朱宅新屋,又称灵岩古庄园。一座美丽的古村落,2012年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
新光古村四面环山,东为水口,曰狮象蹲守,南有元宝山,西有马岭,北有茜水。古村按照阴阳太极而建,以S形状的茜水为界,古村与朱氏宗祠刚好对分在阴阳两极上。
古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,距今已有两百六十余年历史。清乾隆年间,该村始祖朱可宾(灵岩公)开始在杭州、湖州一带经营木材、靛青染料和茶叶生意,富甲一方,号称"朱百万"。灵岩公自己赚了钱,不忘乡亲百姓,他赈灾济贫、修桥铺路、建渡口、开办免费学堂等。他花重金从杭州请来高人为其设计规划大庄园宅邸。
这个古庄园集合了徽派和杭派建筑风格,马头墙此起彼伏,美不胜收,有江南的"乔家大院"之美誉。
新光古村原有大屋二十五幢,由于种种原因仅存十六幢。现存的十六幢,有一百三十余间房屋约一万平方米,廿九间里、润德堂、敦睦堂、启明居、长庚居、儒丰居等等,极富文化气息。
现如今在这个充满浙商三百年传奇经历和故事的江南大院里,还有满是时尚气息的"廿九间里”。
廿九间里,有南北各十间,东、中、西各三间,是远近最大的单幢古屋。是灵岩公长子静斋公的住房。设有六个大小天井,寓意六六大顺。四周设有五个大小台门,体现了古代"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"的五行设计。楼上楼下都设有回廊,犹如迷宫一样,整栋房子设有八道防火墙,可及时有效控制火情蔓延。
这里不是桂林阳朔,也不是云南丽江,可这里的艺术氛围和情调,都会让你感到这儿很有"味道"。这里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处处渗透出古老乡村文化的魅力。
6 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郑宅镇区
郑宅镇区,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。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,以孝义治家,历宋、元、明三代,长达360多年,出仕173位官吏,无一贪赃枉法,无不勤政廉政。浦江郑氏家族如此义居,屡受朝廷旌表。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“江南第一家 ”。
“一门尚义,九世同居”。九座牌坊矗立入口,在全国都实属罕见。牌坊群的第一坊,就叫“江南第一家”。“江南第一家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。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,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,几千人同财共食,和睦相处。当时,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,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,朱元璋在洪武18年(公元1385年)亲赐“江南第一家”予以旌表。
第二座牌坊叫“孝义门”。郑宅原叫仁义里,后因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,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,又经常被朝廷表彰,就改成了孝义门。
第四座牌坊叫“有序”。因为郑氏义门把“有序”和“师俭”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。“有序则不乱,不乱则安。”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,制定了168条家规,用相关内容来教育子孙。所以使得郑氏义门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秩序,正是这些严格的秩序引领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出了辉煌。
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,有砖木混合结构的,有木结构的,有石雕的,有砖雕砌的。牌坊群规模盛大,凸现“江南第一家”的风范。
在这个古朴的村落,《郑氏规范》让这里的后人延续着郑家家风,循源守义,儒雅而居。
7 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
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。这一个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,始建于元末,毗邻秀美的九峰山,古风悠悠,风光极其优美。
建村之初,寺平古村的祖先以“七星伴月”地形图景,规划全村的建筑,以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理想境界。如今“七星伴月”村落格局至今保存完整,依据七星方位分别建造的七座殿堂都可寻访,其中百顺堂、崇厚堂、立本堂、基顺堂等明清建筑保存尤其完好。
如“百顺堂”对应北斗七星的“摇光星”,即戴氏宗堂,始建于明代,现是古村的文化活动中心。
“敦睦堂”对应北斗七星的“闿阳星”、“崇厚堂”对应“玉衡星”、“崇德堂”对应“天权星”、“立本堂”对应“天机星”,“其顺堂”对应“天璇星”,都各有久远的故事和深远的寓意。另有“安乐寺”对应北斗七星的“天枢星”代表着力量。相传葛洪得道成仙前,在此做过住持。
古村中间有月湖,行走在村落里,一池月湖,七座厅堂拱卫,粉墙黛瓦,美得不可方物。村落这些古老的建筑,厅堂气势恢宏,旧宅清逸秀丽,被誉为“中国最漂亮的砖雕民居”之一。
这里还号称中国十大美女之乡,是明朝美女“淑妃”银娘的故里,至今村里保存着清澈甘美的古老“银娘井”。
8 金华市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
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。坐落于武义县南面的大溪口乡,古风悠悠的淳朴静美地。“水抱孤村怀,山通一径斜”。古诗里描写的美好村落,山下鲍像得很完美。
山下鲍村,可以说是一个既低调又高调的小山村。说它低调,是因为它不算景区,平时压根没有多少游客,只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。说他高调,是因为它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选座浙赣山区建筑代表,写入了《中国建筑史》一书当中。
村子四面环山,坐落在东西两山相夹的一条崎岖山谷之中,村里只有一条径斜(小路)可走。有两条名字分别叫金溪、岗坛涧的小河从北往南匆匆流来,像两个顽皮淘气的儿童一路蹦跳着,来到村子北头汇合,继而又继续嬉闹着以“S”形从村中流过。这股清澈的溪水从崇山峻岭之中凌冽而出,一路向南,奔向宣平溪,最后投入瓯江母亲的怀抱。
这个隐世村落,至今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古韵。站在村子中心,但见溪两岸的古民居建筑随地势高低毗连,参差分布。古意浓郁,胜似一幅水墨国画。驻足建造于民国时期的名叫“金溪桥”的玲珑石拱桥上,可观赏到湍急的溪水遇拦水坝溅起的细白水珠。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。
山下鲍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为三房两厢、五房两厢、五房四厢。多数建有后院。正屋和厢房的前檐均设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为通廊,既在视觉上增添了建筑美感,又弱化了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袭,极具武义南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。
村内涂氏宗祠,建于清代,是县级文保单位。这处建筑保存比较完好,主体结构未遭破坏。祠内的雕刻、彩绘、墨书墨画饱满充盈、庄重儒雅、古色古香;门楼和厅堂的匾牌、题额、楹联字迹遒劲古拙、哲思深蕴、寓意吉祥。
山下鲍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状态的代表,奇迹般地保留了几近消失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,村里巷道结构、建筑装饰、民居布局等等,都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人文状态。
9 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郭洞村
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,有“江南第一风水村”的美誉。“郭外风光古,洞中日月长”,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墙上的楹联,揭示了这个600多年历史古村落的隐世美好。
郭洞村历史悠久,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执中。据说,何执中的后人仿学《内经图》营建的古村,村中桥梁水井无不按风水理论排布,极为讲究。“山环如郭,幽邃如洞”,是先人对这个村庄给予的深情
最让古村人引以为豪的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。村子里的新屋里是古民居的代表,三进共30间,气势不凡。它建于明天启崇祯年间,已有360多年历史。
初建于元朝的回龙桥,在岁月的风雨中,已经几毁几建。桥与十里外石苍岭上的塔成一条直线,以风水造形势。桥上有亭,叫攀桂亭。风景尤其胜美。
郭洞老屋、古木很多,每一处都值得游人寻找。村边的山也是必须登的,透过百年老树的树枝看古老的村落,那是一种别样的幽深宁静。
10 金华市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
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,是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按照天体星象排列叫人设计建造的,因此也叫太极星象村,传闻此地风水极好。
初到俞源村,迎面便是一条S型的小溪,将块块水田圈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,让人感受太极星象的玄妙。谁能想到,这这个名气不大的村子,藏着1200多间宋元明清古建筑群。而古建筑内木雕、砖雕、石雕之精致之华丽,让人叹为观止。
古村不华丽,白墙黑瓦的建筑,参天的古木、长满青苔的石凳、斑驳的牌匾,凝聚了时光。
俞源村至今保留着1200多间古建筑,从宋朝到清朝的建筑都有。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,蕴藏着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,木雕、石雕、砖雕等都栩栩如生,让游客叹为观止。
11 金华市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
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。村落典型浙中民居风韵。前有屏风映翠,后有锦溪迂回,厚吴村就像一卷被历史遗忘在角落里的画卷,用木石砖瓦镌刻下一个个美丽的故事。
村口可看到一座红色长廊立于溪流上方,气势如虹、规模宏大。是2016年新建的廊桥,名锦溪桥。
该村已有800余年历史,有着典型浙中民居韵道。近千间明清至民国初年建造的祠堂、民宅,如颗颗珍珠散落在绿野平畴之间。游走巷弄间,随处可见古韵静美的祠宇厅堂、庐墅精舍和古屋老宅。
厚吴村与缙云接壤,全村8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姓吴。据《屏山庆堂吴氏宗谱》所记,厚吴村吴姓始祖名昭卿,字明之,号屏山,是永康吴氏之始祖。
厚吴村的坐落走向坐北朝南,背负锦溪,面临屏山,布局有序。房屋幢与幢相连,门廊相通,走廊呈井字形向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对称伸展,几百间房连为一片,即使是下雪落雨,邻里街坊们相互走动也无须带伞,幢幢房之间高高的山墙是火盗天然的防范,建筑的古朴、大气、精致、实用。
“司马第”是进入古村的第一站,历经二百余年风雨沧桑,已华颜尽褪,但高大的门墙、宏阔的屋宇仍能隐现出昔日的繁盛。
始建于明嘉靖26年、占地1140平方米的吴氏宗祠,门前高高耸立着四支旗杆,祠中石柱木梁,金珠彩绘,气势恢宏,中厅堂中两壁分书的“忠、孝”“节、廉”四个一人高的大字,传说为本村举人吴荣宪用扫帚蘸墨一气呵成,被后辈尊为世代规训。
厚吴村还有澄一公祠、德忠已祠、丽山公祠、向阳公祠、屏山精舍、青藤紫门、叙伦堂、为继堂、衍庆堂、树玉堂、醴泉井、古驿道、兰花居、桂花院等期权的杠杆,每座宅院都连着一串故事。
上一篇:炒股配资理财 直击“宇宙行”业绩会:日赚10亿,分红超千亿!工行高管:股息率超5%
下一篇:没有了